論Interlaced與Progressive混剪
- OrpheusArtsAlliance
- Oct 12, 2019
- 3 min read
Updated: Apr 27, 2022

文:勇勇丨圖:George Khelashvili
電影發明之初,都是以逐格(Progressive)進行拍攝與播放的,所以早期電影在24格(24P)的年代,我們觀賞電影會有閃爍的感受,無形中成了一種觀賞品味。由於電視系統的跟進,為了減低錄製與播放頻寬的負擔,工程師利用人類視覺暫留的特性,演變出快速掃描(Interlaced)的方式,降低格數閃爍的感受,虛擬了倍增格率(50或60i),使得播放更為流暢,觀賞更為舒適,在映像管電視上,這樣的掃描線不算是明顯的干擾,但在當今的液晶螢幕上,掃描線就顯得較為明顯,反而造成觀賞上的干擾。
隨著格率大幅度的增加,以及液晶螢幕的進化,30格(30P)、60格(60P)、120(120P)格的播放已經不再是設備的負擔,因此原本逐格拍攝與播放的概念又重新回到製作主流。然而,由於電視台設備的汰換不易,以及為了降低成本,電視台以及多數EFP製播單位仍然以掃描(Interlaced)為主要記錄方式,與市場上的逐格紀錄(Progressive)主流相悖。這種差異,除了造成使用者的困擾外,更是製作上的技術整合問題。
首先筆者必須再次強調:Interlaced與Progressive影像是不適合混剪的!因此拍攝前就必須慎重選擇,確保紀錄的一致性。假設採用了Interlaced拍攝,剪輯上當然也必須選擇Interlaced的時間軸,字幕CG或動畫的製作,也應當以Interlaced為設定輸出(通常不會這麼作),但在現今的液晶螢幕上,會出現掃描線的干擾。假設採用了Progressive拍攝,剪輯上當然也必須選擇Progressive的時間軸,字幕CG或動畫的製作,也應當以Progressive為設定進行(標準製程),在現今的液晶螢幕上,可以正確的逐格影像(除非是老舊的液晶螢幕,頻率未達製播水平)。但在實務上,往往因為製作單位的疏忽,或是紀錄片拍攝時間拉長,或是協同合作的製作案,往往會出現兩種規格的影片必須混剪成一部影片的情況,因此整合的工作就顯得重要了。
混剪是非常不得已的作法,有些剪輯軟體可以自行辨識,並自動整合,但在某些異常情況,就是無法有效整合,而出現掃描線的干擾。因此,當我們得知可能會出現兩種格式時,首先必須先盡可能改良拍攝狀況,將後續所有的影像盡可能地改為Progressive攝製,但這不代表剪輯上可以完全應用Progressive,只能說是為了專業考量與未來的保存工作作出貢獻。由於素材中有部分的Interlaced影像,此時就必須先辨別其占比多寡,決定好的製作方式。
如果Interlaced影像占多數,Progressive影像占少數,為了工作效率,可以選擇以Interlaced為後製主軸,當Progressive匯入混剪時,Interlaced的時間軸會自動抓取其一半的格率,所以視覺上看起來,Progressive的片段會有一點早期電影逐格播放的感受,整部影片就是一個Interlaced的作品。
如果Progressive影像占多數,Interlaced影像占少數,此時可以採用更為精緻的專業做法,將Interlaced的畫面逐格輸出,類似動畫製作時輸出的方式,將Interlaced交錯時的掃描線盡可能地避開,輸出後的數千、數萬張圖片,再匯入Progressive的時間軸,此時就可以得到品質較好的呈現方式,也不容易發現會有Interlaced的掃描線,整部影片就是一個Progressive的作品。
另外,筆者發現,在製作現場,常常會有製作單位以電視台規格的機器,來拍攝微電影或作品,即便這些機器可以選擇Progressive模式拍攝,但這些原本就設計給Interlaced系統的攝影機,很可能無法同步輸出Progressive訊號,使得導演或導播監看時,無法正確地看清楚畫面,連攝影師對焦清不清楚都無法辨別,這樣的技術瑕疵,是常見的失誤。遑論攝影師可能還是以Interlaced的規格拍攝,或是導播台無法支援Progressive訊號,對於珍貴的被記錄個體,顯得非常可惜。
因此筆者呼籲,任何製作都應該以Progressive作為紀錄規格,格率至少要能達到60P,才是較為理想的做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