藝文紓困政策與藝術家的距離
- OrpheusArtsAlliance

- Feb 8, 2022
- 3 min read
Updated: Mar 29, 2022

文:勇勇丨圖:Yong Yong
2020年春天,新冠肺炎病毒突如其來地闖入了你我的世界,亂了全球的方寸,醫療、經濟、政策、交通、生活都有如戴上了口罩,分不清真實的樣貌。防疫禁令一道接著一道,所有藝文展演活動全部停擺,始得以演出或技藝維生的藝文工作者,瞬間失去了舞台,陷入經濟困境。
為此,政府除了端出紓困方案,也別無他法,冀望這筆救命錢能為原本就屬小眾的藝文市場,搶救虛弱的生命力。筆者在這波疫情襲擊下,也間接成為受紓困的對象,為增加收入,已成功申請到紓困金,略為貼補小額的開銷,至於團隊營運,也只能縮衣節食,改變經營策略因應。
在申請紓困金的過程中,筆者曾多次向數個藝文工作者介紹適用的紓困方案,但竟然得到一個驚人的發現,舞台上的強者,可能是文字工作的弱勢。怎麼說呢?這些無法向政府申請紓困金的藝文工作者,如音樂演奏家、舞蹈家、畫家或電影攝影師等,有個共同的特色,就是很難使用電腦鍵盤快速有效率地打出成篇的文章或填寫表格,電腦文書與他們大腦的距離,有如天地一般遙遠,甚至連閱讀紓困簡章或規定的氣力都沒有!但,他們都是大師級的藝術工作者,有著滿滿的創作能力。
回顧筆者申請書紓困金的過程,略述如下:首先,要先能找到相關的補助來源,確認自己的身分是否符合文化類別;其次,要有能力閱讀與分析龐大的補助辦法與表格;再者,要能判斷應該申請哪一種紓困方案,並有意願與紓困輔導窗口對話;最後,要有足夠的文書與企劃能力,繕打成數千上萬字,並正確地上傳到指定的雲端。以筆者長期撰寫企畫書的經驗值為基礎,光是打字就花費了將近十天才完成申請書,電子書信往返就高達近十次,電話聯繫數次,補件兩次,大約2個半月後終於申請到款項,而且紓困款項與申請的金額差異極大,與政府公告的補助預算不成比例。除了申請程序複雜困難外,筆者也好奇,這些面臨經濟壓力的藝文工作者,難道真的一點申請紓困金的意願都沒有嗎?經過幾次的訪查,答案是有的,但他們往往在看過簡章後,這些複雜的規定與繁瑣的申請程序,幾乎讓專業的藝術工作者望之卻步!
我們不能就此斷定他們沒有能力寫企劃、拿紓困金,但可以肯定的是,相較於寫企劃、打字、閱讀申請規章、與公務人員溝通,他們更善於高難度的表演技藝。筆者建議政府在認定藝文工作者的面向上,應該給予更寬容、更親民的態度,全方位的協助到所有的藝文工作者,而不是用「寫企劃」這樣制約的方式來篩選紓困對象,更何況有大量的高齡或大齡藝術工作者,幾乎不可能接觸電腦、文書軟件或電子郵件,何來申請之力?政府基於照顧藝文工作者,於重大天災發生時,應該廣泛地給予藝文工作者協助,簡化申請流程與內容,凡是持任一作品影本與身分資料,能證明其展演經歷者,一律無差別的撥付基本紓困金,普惠大眾;而大師級的藝術家,更應該給予通融以及較高金額的紓困。至於進階的申請,如企業或團體,自然可以有另外一套較為嚴謹的紓困政策,以「企劃」形式提出申請,這倒也不至於造成團體多大的負擔。
政策是人訂的,政府是藝文人士的保姆,又是軟實力的搖籃,更應該發揮即時雨的功能,嘉惠所有藝文工作者,省略絕大部分的文書工作,更能彰顯其紓困效果以及政府的魄力與親和力。願疫情早日結束,國泰民安,所有藝文工作者返回各自的舞台,發光發亮!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