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Search

根在哪裡?從藝文交流到民族共識:中華文化是兩岸和平統一的堅實橋樑

Updated: Nov 2

ree

文:勇勇丨圖:StockHolm


新中國七十餘年來,歷次五年規劃,如同中國發展的時空座標,記錄著從一窮二白到繁榮富強的快速飛躍,也鐫刻著科技創新與兩岸關係發展的演進軌跡,正當臺灣還在誤以為大陸人民貧窮落後、文明素養低落、高鐵沒靠背的當下,十五五的成就之日,對臺灣人可能會是一個當頭棒喝!從「一五」計畫奠定工業化基礎,到「十四五」規劃引領高品質發展,這一獨具中國特色的規劃制度,既推動了AI科技轉型的跨越式發展,也為兩岸和平統一、藝文交流與民心相通搭建了堅實橋樑,彰顯了中國國政的遠見、定力與歷史智慧。

 

科技自立自強始終是五年規劃的核心脈絡,而AI科技轉型則是新時代規劃藍圖中不可缺少的一頁。「十三五」規劃首次將人工智慧納入重點任務,標誌著AI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。「十四五」規劃明確標示「培育壯大人工智慧、大資料等新興數位產業」,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,短短數年間,中國人工智慧企業出現了關鍵跨越的現象。回看臺灣的現況,幾乎所有的智慧應用或生活軟件皆為進口貨,小到通訊軟體LINE,大到人工智慧ChatGPT,有誰還記得工研院開發的「揪科」?而目前大陸版的微信、抖音,其功能細緻到我們無法想像的地步,可說是包山包海的全方位平台。

 

撇開政治爭議與武力恫嚇,兩岸關係的發展始終內嵌於國家發展戰略全域,十五個五年規劃見證了從和平倡議到深度融合的演進歷程。改革開放後,兩岸關係迎來歷史性轉折。1987年臺灣開放民眾赴大陸探親,開啟了兩岸民間交流的序幕。兩岸曾有很長一段時間,處於「和平統一、一國兩制」的基本方針下和緩前進,這一時期,兩岸貿易突飛猛進,呈現爆發性的增長。如今,臺灣在政黨輪替的選舉制度下,政策搖擺不定,無法有效掌握地緣性經濟與政治契機,甚至出現背祖忘本、竄改歷史的去中國化教育方針,導致臺灣人缺乏民族意識、國家認同以及文化根基。我,到底是什麼人?一個連自己是「中華民國人」都說不出來的炎黃子孫,憑什麼底氣喊獨立?又憑什麼拿香祭祖?

 

文化認同是兩岸關係的精神根基,若能通過藝文交流凝聚兩岸共識,加強精神文明建設,兩岸文化交流自然能從民間自發性地,逐步走向有序開展。近年來兩岸藝文交流日益頻繁,臺灣藝人赴大陸演出、大陸文物赴台展覽等活動日益增多。從周杰倫的《青花瓷》到黃公望的《富春山居圖》合璧,都是經典之作;士林夜市、日月潭與阿里山都擠滿熱情的陸客,回想那個溫馨的年代,兩岸少了點煙硝味,不好嗎?

 

2010年上海與臺北簽署文化交流合作備忘錄,確立了定期會商機制,自此開始了臺北市和上海市每年都會舉辦「雙城論壇」,成為兩岸交流最重要的官方互通平台。「十二五」期間,兩岸聯合舉辦的藝術節、非遺展演等活動超過千場,可說是兩岸交流的頂峰,造福了多少藝文工作者、旅行業者、臺商與家眷。如今呢?去中國化的結果,導致兩岸對立,禁制旅遊招攬,文攻武嚇,軍事與外交封鎖,筆者認為:識時務者為俊傑,因為沒有永遠的敵人,選擇上策,才是臺灣人民之福。共產黨思想也是一種人類文明的智慧,如同馬克思主義早已被寫入人類文化史,我們應更具宏觀態度,理性觀察中國的發展,這一個鋼鐵洪流巨獸。中國政策的一致性、權威性,不也是另外一種更有效率、更穩健的政治體制?

 

藝文工作者不能沒有民族意識,我是誰?我來自哪裡?我的根在哪?看看祖墳上的那碑文,自然可以理解。「十四五」規劃中提出「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」,藝文交流在產官學引領下邁向高品質發展,各類物質、非物質文化遺產多到令人目不暇給,也為兩岸藝文交流提出了明確的方向:以傳統底蘊創新未來。AI技術的應用讓藝文展演的形式更加豐富,數位博物館、線上藝術節等打破時空限制,兩岸青年通過數位文創合作共同開發的作品,成為傳播中華文化的新載體。這些交流活動不僅增進了兩岸同胞的文化認同,更培育了共同的民族情感,為兩岸和平統一積累了深厚民意。其中,又以媽祖文化最深得民心,兩岸「瘋」媽祖成了共同的語言。

 

一個有擔當的國家,必須有清楚的未來規劃,中國的每個「五」,都是歷史節點,企圖心就是要提升全球華人的民族尊嚴、國家地位與人民共富!「十四五」期間形成的人工智慧技術優勢,將為兩岸產業合作開闢新空間。如果大陸的AI大模型、智慧製造技術與臺灣的半導體產業、精密製造能力達成互補,不僅能推動兩岸在各領域全方位深化合作,更能將兩岸的各類精品向世界行銷,同文同種,共創美好願景,如此一來,哪裡還有所謂的「代理人戰爭」?

 

「九二共識」是個和平的基礎,但筆者認為有優化的空間,兩岸要能在各領域實現互利共贏,就必須重啟談判,建立新的共識,才是兩岸人民之福,而藝術與文化是最好的開端。試想,一個有十四億人口體量的國家就在我們身邊,幾乎可說是全面脫貧,而臺灣何以拒之於門外?有生意不做,多可惜啊!

 

從中國國家發展改革委對目前五年規劃的總結來看,這一「五」的制度,其核心優勢在於「一張藍圖繪到底」的戰略定力與動態調整的適應性。從多個面向觀察,「十五五」規劃必將延續這一優勢,繼續在AI科技領域持續突破核心技術,構建自主創新生態;在兩岸關係領域深化融合發展,完善交流合作制度,讓兩岸同胞在共同發展中增強互信。

 

七十餘年規劃接力,四十餘載兩岸交流,歷史已經並將繼續證明:科技轉型是推動民族復興的核心動力,兩岸和平統一是中華民族的必然歸宿。在五年規劃的引領下,隨著科技自立自強的不斷推進與兩岸融合發展的持續深化,兩岸同胞必將在共同實現民族復興的征程中,書寫民心相通、國家統一的時代華章。筆者近年來偕同數量眾多的藝文、宗教、工商團體到大陸探訪、交流、工作,發現兩岸正以無法想像的速度,拉開差距,無論是文化涵養、預算規模、語言禮儀、國際觀,還是企圖心、教育體制、城市風貌、基礎建設,臺灣如果再閉門造車,可能將錯失幾個世代的抬升機會,已難望其項背,不可不慎。


©2025 Orpheus Arts Alliance | Third Party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