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Search

為何說話總是慢半拍?

Updated: May 14, 2022


ree

文:勇勇丨圖:Viktoriia


常常客戶會拿影音資料來問筆者說,為什麼我的影片看起來好像影音不同步,總覺得說話慢半拍呢?又或者是我常常發現藝文表演的錄影視頻,不是定音鼓打下去了,「咚」才出現,就是歌劇演唱好像是在卡拉對嘴?其實這都是製作上未能留心細節所致。


影像與聲音的紀錄,不僅有其本身的取樣率、格率,更有其設備間串接的秒差、石英震盪器的不同以及後製剪輯上的複雜。以錄像來說,通常以格率作為成像的時間取樣基準,每秒分為24格、29.97格、30格、59.94格、60格、120格等許許多多的格式,每種格式拍出來的效果都不一樣,取決於機器本身的效能與創作者的想法。24格與60格拍攝的影像在同一個螢幕上所呈現的效果,是有很大的差異的。


而聲音的紀錄,又分為取樣率與機器本身石英震盪器的些微差異,理論上來說,同一台機器所錄製下來的影音一定會同步的,這是機器本身的基本功能,但不同的機器對於一秒的定義,會有極細微的差異。此外,實務上的製作,往往不是只有單一個機器錄製而來,而是有多種不同的器材串接編配而來。比方說錄製一場管弦樂音樂會,基本要求就是6台攝影機、2台導播機、數十支麥克風以及監聽、監看設備等等,嚴謹一點的還可能會有轉播OB車、數位成音控台等等,這些全部的設備,要能要求到誤差在毫秒內而不被肉眼看出,是需要極大的耐心調教與專業支持。試想,一段以Interlaced 60格率拍攝的影片,要置入以Progressive 29.97格率設定的時間軸上剪輯,並且搭配成音師給的44.1kHz的音樂,可能同步嗎?如何同步?


讀者可能會問,在我們認知的地球上,一秒就是一秒,為何不同的機器所錄出來的一秒會不一樣呢?這是當然的,每一個機器設計者對於一秒的設計,往往也是經過電腦與生產設備的計算,「理論上」不應有誤差,但如果機器本身石英震盪器對於一秒的定義不同,或是製作上格率、取樣率的混用,又或是機器錄製時的相互串接,就可能出現了秒差的錯誤以及延遲的問題,這些就需要透過錄製規劃、轉檔技術以及延遲校正設備進行調整,使得聲音與影像能盡可能的同步。


筆者在錄影現場或後製時,除了看效果、風格、陳設與構圖外,影音同步很有可能成為當下最在意的技術項目,而這部分竟然都是所有串接工程都完成後,最後才能被關注的,若是沒有很充分的進場駕機與試錄時間,就成了製作上很大的壓力。因此一個成熟的專業團隊,就成了筆者長期合作的依靠,而細心的器材公司,也成為筆者堅強的後盾!還記得有很長一段時間,筆者擔任導播的時候,常常會需要在錄影前到每一位攝影師、成音師旁多次確認所有設定是否符合製作要求,任何一個設定出錯,就會造成轉播失誤或後製上龐大的負擔,其慎重程度可想而知。

©2025 Orpheus Arts Alliance | Third Party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