國際音樂競賽比的不只是實力
- OrpheusArtsAlliance
- Feb 1, 2018
- 5 min read
Updated: Mar 28, 2022

文:勇勇丨圖:Boragoo
參賽者的跟鞋緩步上台,木板地發出的聲響,增添了幾許肅穆高雅的氣氛,伴奏已就位,褐色頭髮的西洋評審雙手交叉在胸前,仰望著天,耐著性子聽著一遍又一遍的調音,一陣寂靜後,高大宜的樂音就此澎湃響起…。
筆者經常跟隨音樂學子赴各國參賽、側寫,在古典音樂領域中,華人要能在西方殿堂拿下大賽獎項,是需要極大的努力外加運氣,才有可能站上最後一輪的協奏曲舞台。同一首曲子,從初審到決賽,評審已經聽過無數遍,在歐洲的賽事中,這些來自東方的詮釋,就像外國人說中文一般,學得再像,語法跟氣味很快就能判別箇中差異。比賽中,參賽者有沒有條件晉級,取決於其對於西方文化的理解是否夠深刻,圓舞曲的三拍子,並不單純只是答答答,機械式的三拍而已。
古典音樂國際比賽中,東方參賽者的身旁,總有個辛勤的母親,時時刻刻叮囑著大小事,從生活大小事到琴、弓的保養,再到錄影錄音、寫報名表、訂機票,臨行前還要開車接送給老師加課。同樣是參加國際級的競賽,為何古典音樂項目總是小眾中的小眾,邊緣外的邊緣,我總有個疑問,這不也等同於奧運選手嗎?怎總是母子孤零零的默默奮鬥呢?
每年,世界各地會舉辦各類的音樂競賽,能從競賽中脫穎而出,是成名最快的方式,巴黎、紐約、柏林、莫斯科、北京、東京……,光是一項樂器,一年就至少會有數個國際大賽,這當中也包括作曲、指揮等專業領域。在音樂院中,教授會針對有實力的學生,鼓勵參加國際大賽,這些學生都是在當地赫赫有名的年輕音樂家,身經百戰,傲視群倫。一旦決心要參賽,這個歷程外人很難得知其中的艱辛,就從最初的報名開始,光是閱讀英文比賽簡章、決定曲目、訂指定曲樂譜、填英文報名表、國際匯款、英文推薦函、英文簡介、精美的照片、專業的初審影音資料、郵寄或上傳雲端,就可能耗掉參賽者所有的氣力,前後沒有兩個月根本無法完成報名程序。
審查結果出爐前,參賽者就已經得開始練習第二輪以前的曲目,有幸初審通過、拿到參賽資格,對參賽者、家長與教授來說,都是歡喜的折磨,歡喜的是可以登上夢寐以求的舞台、見到崇拜的大師、期待獲得大獎,折磨的是,這一路備極艱辛。
古典音樂國際競賽,不是每個國家都給予參賽者補助,往往都是自費參賽,對參賽者來說,著實是一筆龐大的負擔。平常的樂器保養與保險、加課的學費、機票(有些大型樂器還得加訂CBBG)、住宿、餐飲、交通,這都是前期投資,還不算參賽者一整年度下來的練習時間,這些磨練的結果,給了這些參賽者一身傲骨的內斂氣質,令人讚嘆。
在歐美舉行的國際賽,往往是最有看頭的,有經濟條件的參賽者,會選擇直飛,經濟條件不允許的,還得轉機、轉火車,揹著行李與樂器奔走在機場大廳、月台上跟坑坑巴巴的馬路上,一路考驗著參賽者的體力。旅途中很容易受傷,任何的傷害都可能讓一整年的準備報廢。進了旅館,暫時放下樂器,讓樂器適應一下乾燥的氣候,剛好偷閒去吃點熱食,放鬆一下心情,感受異國人文的新奇。
旅館的房間、廁所就是琴房,如果主辦單位沒有安排包棟,參賽者為了不影響其他房客,只能選擇較偏僻的房型或在廁所內練習,隔音、殘響、空間都不對,但沒有其它辦法。第一輪、第二輪的競賽,通常都是免費開放入場的,多數參賽者或多或少會去聆賞其他演奏者的演出,順便打聽一下敵情、了解環境。指定曲、自選曲不外乎就是那幾套,都聽上無數遍了,總還得保持高度的專注力,穩定心情,盡力表現。古典音樂國際賽現場演出,往往是非常精彩的,有些參賽者的表演甚至比大師還要好、還要高明,這些十幾歲到二十幾歲的年輕演奏家,各個充滿了爆發力與創意,而且背後各有山頭(大師),這山頭往往就是能否晉級到第三輪的重要關鍵。
要認識這些山頭,最好的辦法就是參加大師班,但想參加較為知名的大師班,其過程跟參加國際比賽類似,一點也不輕鬆。而且大師班還不能只參加一次,是許多次的交流與會晤之後,才有機會能認識這些大師,有了這些交情,才有機會在將來的入學考或國際賽中,獲得一絲青睞。說穿了,你要拿甚麼條件跟評審交換獎盃?
若有幸闖過前兩輪,對於東方參賽者來說,就已經非常了不得了,等於你拿到了與樂團一起演出的機會,這是嶄露頭角的絕佳時機。協奏曲形式,往往是最後一輪的模式,由評審抽籤或自選曲目都有可能,通常只有一次與樂團排練的機會,但這已經是莫大的榮耀,每位參賽者莫不使出渾身解數,以最亮眼的姿態表現獨奏家的風範!至此,參賽者與陪同參賽的家人,通常已經在比賽當地住了八天、十天了,有時候還得面臨更換房間、旅館的窘境,因為一開始沒有訂這麼多天的打算,這又是一筆費用!
每當筆者望著舞台上的參賽者,心中總有無限的期盼與激動,擔心的是他們早已磨破皮的指尖、脖子、嘴唇,是否撐得住大型曲目?牽掛的是會不會因為緊張而忘譜、樂器突然出狀況、重要的東西被偷等等。
曲終人散,當場宣布得獎者,現場充斥的歡呼聲與掌聲,幾家歡樂幾家愁,這類的獎項若有機會落在東方參賽者的身上,我只能說是努力加上幸運,才有可能發生。打個比方,一個老外要用二胡拉中國曲調,中國評審要給他高分的條件是甚麼?除了精彩的地道的演奏外,師生關係、國家認同與政治都會影響著比賽結果。這是一條不歸路,對於那些能拿到西方古典音樂大賽獎項的東方參賽者,我作為一個協力工作者,由衷感到敬佩跟喜悅!
旅館外,一個又一個拖著行李與樂器的人,各自返國,行李的輪子磨在石板路上的聲響,深深地刻劃著我的心田,因為走在前方的那對母子有著無比堅毅的心,臉龐上已不知是傷心還是歡喜的淚水,飄散在冷冽的空氣中,有說有笑,有說有笑。辛苦了,你是最棒的!